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認識黑帝王 --- 推薦興趣者閱讀

// 歡迎參與討論及分享, 內文所提之各項觀點, 僅供參考 //

在國內, 有關黑帝王的飼養與觀賞一直鮮少有文章作比較進一步說明跟介紹, 在敝人飼養黑帝的期間一直渴望想找出一些關於黑帝王的觀賞與飼養的資料, 但始終覺得不夠詳細, 不過實在是自已太迷上黑帝王了, 也因為黑帝太美了, 美的讓人驚嘆 : "大自然創造出的生物竟然是這麼的神奇, 漂亮". 所以以下本文就以黑帝的角度, 分別從 [觀賞] 與 [飼養] 兩大項說明與討論 :

[[ 觀賞 ]]
定義 >>
黑圈 : ( = 黑輪, 即黑帝身上圈圈, 大圈, 小圈, 正圓圈 橢圓形圈, 8 字圈及不規則的圈, 若干野生黑帝, 其黑圈有兩個或三~四個相連, 更具觀賞性.)
內點 : (黑圈內的淺色斑點)
主底 : (黑圈與黑圈之間的底色)
粗/中/細 框底 & 框色 : (黑圈外圍的淺色部份)
鎖鏈 : (裙邊向內數的第一層黑圈, 若干黑帝王具有兩層鎖鏈)
裙邊 : (體盤邊的細小規則與不規則圈圈)



黑圈( = 黑輪, 即黑帝身上圈圈, 大圈, 小圈, 正圓圈 橢圓形圈, 8 字圈及不規則的圈) :
根據觀察, 幼魚階段如果出現橢圓形黑圈, 將來幾乎會分離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點(內點也可能彼此相聯). 形成2個內點的黑圈看起來好像似一個肚子胖胖的8字黑圈, 如果幼魚的黑圈一開始就是2個(或2個以上)相聯的黑圈, 就形成我們熟悉的8字, 通常這種8字黑圈也是很穩定的(也可能3~4個以上的圈圈連續在一起). 依據前面的描述, 黑圈內的內點又可能發展成兩種情況, 一是內點會持續到成魚階段都是乾淨淺底, 二是內點會出黑色斑點, 這種內點出現斑點又可分為 a, b 型, a型就是內點再出現一個黑點 --即是 "圈中圈" 黑圈內的內點再出現一個黑點或是 ”?”號的圈中圈, 而 b 型則是內點分裂成不規則的小內點. 黑圈的特徵來至父母親系, 但根據觀察 這種8字形的黑圈或多個相聯的黑圈可能是一種弱勢基因, 也就是說. 如果要確保這種多圈相聯的情況, 必須是父母親系也同時具有多個相聯黑圈的特徵, 這樣下一代才有比較多的機會出現這種特徵.
特別記住一點. 黑圈本身會隨著魚的年齡增加, 分別從內外加粗-->定型 -->擴散, 而所謂定型, 就是依照黑圈的型式在1~2歲期間趨於穩定, 也就是說, 幼魟的黑圈有出現不規則(像黑圈禿出一角) 將來(約1~2歲左右)這一個不規則黑圈也會跟著禿出一角, 爾後整個黑圈再慢慢內外擴散.

橢圓形的黑圈隨著成長, 將可能分離成兩個或多個的內點, 形成8字黑圈. 反之如果黑圈越圓, 則不太可能出現分離的情況.
內點 (黑圈內的淺色斑點) :
內點的顏色可能跟黑圈邊沿外的框底顏色相同(即濃黃, 金黃跟淡黃(乳黃)色), 不過也有若干的個體其內點的顏色比較偏白. 內點的大小在亞成魚階段(特別是亞成魚之前)無法絕對判斷出內點到底會有多大(但相對可以). 就像在定義黑圈的說明中提到過, 內點可能有兩種情況, 一是內點會持續到成魚階段都是乾淨淺色(近似圓的內點), 二是內點出不規則黑色斑塊班點(包含圈中圈與 "?" 的內圈), 基本上這些變化是以圓的方式進行變化. 整個內點的發展特徵主是還是根據父母親系的基因而決定.

主底 (黑圈與黑圈之間的底色) :
主底的標準色就是深黑(跟黑圈與裙邊的色素一樣), 幼魚階段這一層主底色通常會比較淡, 隨著成長越來越黑. 敝人的觀察, 幼魟約1.5~ 2個月後(需再查證), 才比較可能猜該魚可能為細框或是中粗框型的黑帝(假設不知父母親系的情況), 因此選擇幼魚時, 除非確定知道父母親系的形式, 否則需要出生1.5~2個月後才比較能獲得初步的判斷, 需注意剛出生的幼魟因母魟帶胎數跟時間的不同, 出生時體盤大小也不同, 不能依體盤大小來判斷該幼魚已出生多久了, 更無法根據體盤大小的假設來判斷該幼魚是粗或細框型的黑帝.
比較特殊的是有一種類型的黑帝王, 主底色一直到成魚階段都可能不是深黑, 反而是淺黑, 這跟因為外在因而或可能被咬傷的情況不同, 判斷時可以從局部及整體的主底色來判斷該魚本身的主底色究竟是屬於深黑(95%以上黑帝都是這類型)或淺黑.

出生未達未滿一個月的幼魟, 主底尚未真正確認, 這個階段尚無法判斷該魚是屬於 粗/中/細框型的黑帝, 更不能由體盤大小來判斷.


幼魟的主底(黑色部份)與框底(淺橘底部份)出現, 開始可以確認, 框底的粗細, 即為日後粗/中/細框表現的開始.
粗/中/細 框底 & 框色 (黑圈外圍的淺色部份) :
框的顏色大緻上可說有三種, 分別是濃黃, 金黃跟淡黃(乳黃)色, 前兩者的黑帝比例為最多, 淡黃(乳黃)色少, 框的顏色大概從亞成魚階段開始發展, 一直到成魚時穩定下來, 這意謂著到接近成魚時後, 框的顏色比較準確, 雖然是區分為三種框色, 但實際飼養上會因為環境因素跟魚的健康度而使框的顏色產生一些色差. 框色是用來襯托黑圈, 使其產生視覺上華麗的對比, 越淺的框色能與黑圈產生越高的對比, 這也是黑帝王為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濃/淡/金黃搭配深黑色的組合是其他淡水魟所沒有的, 更特別是這是大自然所創造出的生物.
粗/中框型的黑帝王具有比較高的觀賞度, 其中白金型黑帝王(係指黑帝王從亞成魚到成魚階段其黑圈外的框度為 中/粗框稱之; 另一種說法為主底色部份為淺黑色亦稱為白金黑帝), 一般黑帝王2~3歲以後黑圈跟主底會逐漸開始擴散, 這時候黑圈外金黃的框色開始慢慢轉黑, 原則上所有黑帝王都會慢慢走向這種情況, 但有一些個體(如粗框原本就比較寬的黑帝王)可能要持續更久, 反之細框可能提早使其框線變窄.

鎖鏈 (裙邊向內數的第一層黑圈)
這一個類似鎖鏈般的相聯黑圈, 目前主要是巴西所產的黑帝王及皇冠珍珠中可以發現. 但鎖鏈並不是判斷黑帝王純與不純的方法, 僅僅隻能說相聯的鎖鏈增加了黑帝的觀賞價值. 根據敝人的觀察, 鎖鏈的特徵在古典型跟白金型的黑帝王中比較明顯.

裙邊 (體盤邊的細小規則與不規則圈圈)
相信許多魚友可以發現, 黑帝王體盤邊分佈了約3層細小圈圈, 一般這是用來作為判斷的方法之一, 通常在選擇亞成魚以前的黑帝可以作為參考, 而體盤較大的魟可能因為追咬的關係, 群邊會變得模糊不清, 但是還好體盤夠大的黑帝王尚有許多其他特徵可加以判斷.

黑帝的類型 >>古典型, 白金型, 筒花型 基本上這三種黑帝在搜尋早期的照片或網路的資料都可以被發現, 許多野生進口的黑帝中, 都可以發現這三種類型的黑帝王, 當然黑帝本身特徵的交錯性很高, 也就是有些個體 同時具有 [古典與白金] 或 [白金與筒花] 或 [古典與筒花] 的特徵, 但為了要有系統性的討論, 我們還是以 古典, 白金跟筒花 這三種類型作為引導.

<古典型>
這個稱法是敝人的觀點, 就過往所進口的黑帝中, 身上花紋具有又粗又黑的黑圈跟濃黑的底色, 這種類型的黑帝敝人稱為古典型, 這類的黑帝其黑圈與跟底色之間的框底通常在中框與細框之間(粗框的,我們就叫白金黑帝). 比較接近純系且等級高的黑帝王, 身上的黑圈會有比較多的8字, 從觀賞的角度來說, 體盤上的8字黑圈或多個相聯的黑圈會是非常醒目的特徵, 欣賞古典型黑帝也正是如此, 與白金型比較, 古典型黑帝王的框線較細窄. 與筒花型比較, 黑圈上幾乎不噴點或僅僅出現一些小碎白點.

<白金型>簡單的判斷便是從框底上作為比較, 從觀賞角度來說, 越粗越寬的框底越能代表出白金型黑帝的美. 根據觀察, 越粗框的白金黑帝王, 其黑圈(似黑色輪胎)可能出現 1.噴大點(顏色可能跟內點及框色一樣)或 2. 幾乎不噴點的類型, 欣賞白金型的黑帝王, 就是即使從遠遠的觀看都能感受那股濃濃的黑圈與底框之間粗礦的美.

<筒花型>筒花型黑帝給人感覺就像欣賞一塊非常華麗的地毯一樣, 充滿豐富且野礦的美感. 筒花型黑帝最早從國內進口的黑帝王中就可以發現, 因此牠應該屬於是原生品係. 比較具觀賞價值的筒花黑帝, 其黑圈上所噴的淺點又大又圓, 而底色散佈著迷宮般的紋路以不規則方向四處行進且底色上同時也會噴出白點. 與白金型比較, 筒花型黑帝框底為中框型式.


[[ 飼養 ]]
觀察 >>
敝人相信魚既是有生命的生物, 那麼牠們一定也有喜怒哀樂的情感, 只是魚跟人類不知道如何溝通(至少目前是這樣), 所以即使當魚想對的人類表現出牠們情感的時候, 人卻看不懂, 也聽不懂. 不過, 人類很聰明, 也懂得運用感覺去接觸周圍 人,事,物. 對於飼養黑帝王而言, 一個有心的飼養者可以會用心感覺, 去感覺魚 現在倒底舒不舒服 ? 有沒有生病 ? 有沒有餓肚子 ?
敝人常常喜歡待在魚缸面前, 看看每一隻魚當天的動態, 遊動的情況, 呼吸的節奏 還有魚體有沒有異樣來觀察牠們, 當發現魚似乎出現異常現象的時候, 就必須留意/觀察, 並適時採取因應措施. 事實上, 除我們不可預測的意外之外, 許多魚的問題, 只要留心觀察都可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置.


幼魚的照顧 >>


生病與治療 >>
不吃,食慾低落 : 此現象概括可分為以下幾點情況, 根據飼者發生的情況跟環境因素而有不同.
1. 突發性不進食, 可能原因包含 :
a. 搬運或受到精嚇後, 通常比較容易發生在仔魟身上, 由於黑帝王仔魟較其他仔魟更為神經質, 容易因為受到驚嚇而身體呈現拱起狀, 嚴重驚嚇或移缸對水不良都可能使仔魟停止進食, 爾後逐漸消瘦, 這種情況最為棘手, 需盡快排除影響仔魟的水質或其他因素(強烈陽光/燈光或經常閃爍的光線, 魚缸震動, 噪音, 或同缸內較強勢或具攻擊性的魚). 改善原因之後, 先以少量黑殼蝦誘食, 再觀察其情況, 逐漸增加食物, 如果已數日不吃的情況, 可考慮使用一些維他命滴入水中, 補充其影響, 但根據許多經驗, 當情況嚴重時(連續一星期不進食者), 幾乎最後都可能死翹翹...
具了解許多出口到國外的仔魟中, 以黑帝王的折損率最高, 主要原因就在年齡越小的黑帝王越神經質, 即使經驗充足的魚友, 也無法100%把握. 因為建議飼養黑帝王仔魟應安置於安靜昏暗的環境中, 避勉太長時間開燈或劇烈的振動與噪音.
b. 進食帶刺的蝦子或整隻泥鰍, 就突發性不吃的情況來說, 幾乎是魟魚吞食到帶刺蝦子或未處理的泥鰍為主因, 通常蝦劍應去除後再投餵給魟魚, 典型的情況是魟魚喉嚨被蝦劍刺到引起不吃, 嚴重情況可能在幾日後就死翹翹, 另一種情況是吞食整隻泥鰍, 導致泥鰍進入胃部後亂竄, 這類情況魟魚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死去.

2. 逐漸不吃, 體盤消瘦 :
許多專業魚友都會將買進的飼餌進行殺菌消毒的檢疫工作, 主要在避免魟魚吃到帶菌/蟲而引進腸胃疾病, 典型的情況就是魟魚開始拉黃綠色軟便, 如果拉綠色糞便一般表示腸胃出現異常, 拉黃色糞水則表示魚的腸胃不正常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 無論拉黃綠色糞便, 發現初期以魟魚專用藥品治療都有很高的治療成效, 時間越常狀況越差, 治療的困難度越高. 如果以初期拉黃綠色的治療因應, 根據敝人的經驗 :
I. 拉綠色糞便時, 以體內鞭毛蟲治療為主.
II. 拉黃綠色糞水時, 以腸胃治療為先, 爾後觀察顏色在考慮驅體內鞭毛蟲治療之.
III. 換缸, 搬運, 驚嚇 可能引起魟魚突然拉淺黃綠色便, 如1~2日內顏色恢復正常, 則不需特別下藥.
IV. 黃藥(選擇魟魚專用)具有殺菌作用, 也對輕微的腸胃不適有治療效果, 可用於例行性治療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